漯河文联网-漯河文艺网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热门文章

写作让生命绽放美丽 ——李冬梅的文艺创作之路

2020-4-2 15:10|查看: 2394|评论: 0

摘要: 写作让生命绽放美丽——李冬梅的文艺创作之路

写作让生命绽放美丽

——李冬梅的文艺创作之路

张俊霞


·李冬梅简介·

李冬梅,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杂技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家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曲艺家协会原理事、省杂技家协会会员,漯河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漯河市书画研究院秘书长,漯河市慈善总会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出版(发表、排演)过七百多万字的小说、戏曲、影视剧、曲艺、报告文学等作品,获得过国家和省、市级奖励三十多次。撰写的中篇章回小说作品倍受读者喜爱,在东三省享有“大陆琼瑶”之美誉。近年来出版的长篇小说《被尘封的圣人》(作家出版社)及三个精选作品集受到读者广泛赞誉,奠定了她在文坛“高产作家”的地位。创作之余,她还醉心于书画的学习和研究,在花鸟画方面有较高造诣。

《雄风慑百禽》

夏日的午后,穿过喧嚣的街道,记者来到湘江路西段一处并不起眼的旧楼院——76岁的专业作家李冬梅就住在这里。

初次见面,记者便被李老师优雅而温暖的笑容融化了。虽年逾古稀,但她脸上没留下寻常老人常有的风霜,而是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作为与文字为伍的女性,优雅地老去——我想,这就是对她精神状态最生动的阐释了。

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的话,那么李冬梅这本书就是千姿百态的,不仅浸染着她生命中的奋斗与欢欣,更记载着她对世相百态的关注、包容与升华。

她说:“我写作的初衷就是想多挣几块钱的稿费来贴补一大家子的吃喝,那时候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后来,随着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很多读者给我来信,鼓励我写出更多好作品,我的写作之路就这样一路走了下来。”直到现在,她仍然笔耕不辍。去年,受信阳市有关部门邀请,她撰写了以当地历史人物司马光、春申君黄歇为主角的剧本《俭廉司马文正公》《春申君》,不久前已交付对方。


农村生活成为创作源泉

回顾自己的文艺创作之路,她坦言,走得有点出乎意料,冥冥之中似乎又有很深的机缘。

李冬梅出生于许昌市襄城县县城,父母都是文盲,一家人靠父亲给人家做些白铁活儿和修理活儿为生。因为家里穷,她从小在紫云山外祖父家长大。那些年,中国农村最热闹的精神生活就是“看大戏”,只要一个村“唱大戏”,方圆一二十里的老少爷儿们都会赶来看热闹。儿时的她是一个铁杆小戏迷,因为天生的好记性,一场“大戏”看下来,戏中的人物故事、唱词她便深深刻在心中,并且还能给别人唱上几嗓子。这也成为她日后从事文艺创作的源泉。

小说《风尘结》书影

新中国成立后,她进入学堂,开始接受正规教育,逐渐爱上了读书。聪明好学的她门门功课优秀,受到老师的青睐。初中时,受政治大环境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喜欢读书的李冬梅并没有随其他孩子参与各种派别,而是悄悄来到学校图书馆,一边做义工,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文艺书籍。“那时候,学校图书馆对我来说就像个世外桃源,里面的文艺书几乎被我读完了,脑子里装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故事。”李冬梅说,就是这个阶段的大量阅读,为她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事的变化没能让聪明好学的李冬梅继续学业。随后的几年,她在离家18里的一所学校当了一名代课老师,后来又被调到更偏远的山窝窝里当老师。整个山村小学就住李冬梅一个人,并且学校建在村头大路边,孤零零的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然而,让李冬梅最感动的事也发生在这里——为确保她的安全,村民们自发组成巡逻组,夜间到学校附近巡逻。“山民们待我就像亲人,除了平时给我送菜和瓜果外,还请我品尝好吃的。”

长期的农村生活,加上种种人生际遇,让李冬梅对世间的人情冷暖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思考,为她日后创作农村题材作品储备了鲜活的素材。这些可以从她日后的作品《紫云山情圣》《红丝绳》《艳福不浅》《野木匠和小尼姑》等小说中窥见一斑。


生命因写作坚强而精彩

改革开放之初,河南省人事、教育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教师招考,李冬梅在许昌地区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她带着一家老小到许昌市生活,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这也让她面临新的挑战:一大家子的生活,依靠李冬梅微薄的工资远远不够。

最后,她决定通过手中的笔赚取稿费,以便贴补家用。由于前些年的生活积累,她的稿件很快发表,她也获得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那些日子,李冬梅白天兢兢业业教学,晚上奋笔疾书,向杂志社投稿。如她所愿,由发表作品带来的稿费收入,使她们一家人的开支有了着落。

随着一篇篇作品在《章回小说》《今古传奇》《垦春泥》《山花》等全国各地杂志上的刊发,李冬梅散发着乡土气息又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省、市有关文艺部门约她创作文艺作品,有的还想借调她。

《紫气东来》

1981年,受新成立的漯河市文艺创作小组聘请,她带着家人落户沙澧河畔。自此,她走上了专业的文艺创作之路。她厚积薄发,短短几年时间,文艺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迅速提升,还将创作门类扩大到戏剧、小品、历史人物故事等,她本人也成为闻名漯河、影响力遍及全国多个省的作家。其中,她创作的中篇章回小说《私孕》等作品倍受读者喜爱,在东三省被誉为“大陆琼瑶”,并被《章回小说》杂志社评为“功绩作家”。

受李冬梅作品感染,很多读者把她当成了知心朋友,纷纷给她写信谈理想、谈人生,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进一步增强了她作为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她为群众创作更加优秀的作品。由开始的通俗小说,到后来的剧本、报告文学、历史人物小说等,三十多年来,李冬梅发表(排演)了七百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级奖励三十多次。

李冬梅说:文艺作品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层面,担负着弘扬正气、教化社会的责任。因此,传播社会正能量始终是她坚持的创作理念。可以说,几十年来,她创作的都是正能量的作品,里面没有丝毫不健康的东西。


写别人未写之历史人物

凭着历史记载的只言片语,乘上想像的翅膀,以文学的笔法还原历史人物的社会生活状态,其中的难度让不少作家望而却步。

综观李冬梅作品的选材,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描写历史人物的浓墨重彩。其中,《被尘封的圣人》是唯一一部以字圣许慎为素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名尼列传》(六卷60万字)则是唯一一部为名尼作传的传记类作品。

李冬梅说:“我们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名人作传是后人的责任。我愿意以自己的努力,为大家塑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从而使他们身上的宝贵精神得以展示和传承。”正因为此,怀着对漯河历史文化名人许慎的崇敬之情,她决定写一部反映许慎卓越贡献和当时的民众生活的小说。

创作《尘封的圣人》时,李冬梅能见到的记载,仅限于《后汉书》关于许慎的八十余字记录和许慎的年谱,但她最终完成的书稿却达40万字。其间,她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查阅和研究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社会发展状况和风土人情,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写作思路。2005年,漯河举办首届许慎国际文化研讨会时,适逢她的文字成书,引起了一些许慎研究大家和各方嘉宾的广泛关注。

《被尘封的圣人》书影

在一次与台湾友人的交流中,李冬梅得知中国有一块历史题材一直无人涉及,这就是历代的名尼。尼姑是弘扬佛法的一个重要群体,李冬梅觉得有义务为德高望重的历代名尼写些东西。然而,写作过程却是异常艰难的,她最开始能查阅到的,仅仅是历代名尼的法号而已,简直是无从下手。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冬梅从当时的上海艺术大家洪丕谟教授那里得到了一些相关资料,开始着手创作。最终,一部装帧精美的《中国名尼列传》结集,并通过台湾薪传出版社出版,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围绕历史人物题材,李冬梅还以剧本等形式,写出了《花木兰后传》《许慎抗婚》《潘桃女》《俭廉司马文正公》《春申君》《花子情》等,铸就了自己在历史人物题材写作领域的独特地位。

《竹不开花清且雅  兰虽是草秀而香》

李冬梅说,虽然写作是一项清贫而艰苦的事业,但带给自己的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快乐,自己通过笔可以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

“作为一名漯河人,应该做到知漯河、爱漯河并宣传漯河。只要我还能拿得起笔,我就要坚持写。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宣传漯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李冬梅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