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文联网-漯河文艺网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热门文章

土沃根深花正艳 ——乔聚坤的曲艺情缘

2020-4-2 15:50|查看: 2347|评论: 0

摘要: 土沃根深花正艳 ——乔聚坤的曲艺情缘

土沃根深花正艳

——乔聚坤的曲艺情缘 

孙永辉

·乔聚坤简介·

乔聚坤,1942年生于源汇区大刘镇皇寓村。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漯河市曲艺家名誉主席,郾城区戏剧曲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政协一届、二届委员,郾城县政协一届二届委员,曾任郾城县文化馆馆长。作品常在《河南日报》《河南戏剧》《河南曲艺》《曲艺》等报刊发表,不少作品被搬上舞台。自1957年发表作品至今,已从事文艺创作60余年,发表演出作品不计其数,获省市国家奖上百个,《朱耙子思妻》《慈母心》《今朝花更艳》《三妮的故事》登上央视;《小两口》《三妮的故事》被联合国教科文选用;小戏《驾辕》获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银奖;《邻里之间》1983年参加河南省首届现代戏汇演并被上海戏剧学院选作教材;部分作品被地方高中选为乡土教材;部分作品被收录于《中国曲艺家》《河南曲艺家》辞典。

 

乔聚坤在给演员讲戏


在漯河乃至周边市县,乔聚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人”,一是因为他创作了大量地域特色明显、群众喜闻乐见、时代特色鲜明的文艺作品;二是他为创作这些作品扎根基层,深入生活,贴近一线,几乎跑遍了全市的大街小巷、村村落落,为不少群众所熟悉。私下里,喊他老师的人不少,更多的人则尊称他为“乔老爷子”。

乔聚坤虽已年逾古稀,但依然是活泼可爱的老顽童,创作上仍旧是执著高产的工作狂,生活中是总爱嘻哈说笑的乐天派。

情定生养他的这方沃土

大型现代戏《马迷糊的心事》剧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乔聚坤说,和沙澧河的结缘总感觉有些微妙:父亲生活在澧河南岸,母亲的家则在沙河南岸,自小到大,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出门求学,沙澧河他不知要过多少次、走多少趟。两河四岸的岸滩沙石、水草鱼虾、树木丛林,他烂熟于心;沙澧大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对他的影响根深蒂固,他挚爱这方生养他的家园,热爱这片物华天宝的热土。

乔聚坤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一生都能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音乐舞蹈快板《夸夸咱们的黄河路》

乔聚坤1962年高中毕业,但农村户口的学生没有报考大学的资格,他又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回到了他最熟悉也最亲近的父老乡亲中间。失意之时,他对人生的思索随着千百年来蜿蜒东流的沙澧河不断延伸。脚下这方文化底蕴深厚的故土,给予他勇气、力量和自信,使他摆脱了短暂的消沉。喜欢写作的他开始用手中的笔书写人生,描绘未来。


扎根基层一线火热生活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在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中间,他如鱼得水,创作的灵感汩汩流淌。他把村里人写遍了,写的新闻、散文、诗歌、小说投到《漯河报》(现《漯河日报》)和县广播站等媒体,都相继发表。同时,他还给村里文艺宣传队写剧本、快板、快书、相声、小戏、小品等。

音乐舞蹈快板《幸福路》剧照

十年含辛茹苦,十年笔耕不辍,他的写作梦终于开花了!1973年10月,他写的通讯《一心为贫下中农着想——记郾城县大刘乡皇宇村赤脚医生师国珍》在《河南日报》二版发表,他写的河南坠子《都满意》在《河南日报》副刊上发表。两篇文章的发表,让人们发现了他这个难得的人才,他被调到郾城县文化馆工作,从事专业文艺创作。

源于对沙澧故土深沉的爱,来自火热生活的感召,基于对曲艺创作始终如一的严谨,乔聚坤的创作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无论写什么,都必须事先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他常年深入农村、社区、工厂、学校,一步不少地走完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反复酝酿、埋头创作的整个过程。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体验的生活丰富多彩,先后给学校、医院、机关、工厂、部队等100多个单位写过写相声、小品、快板等。他对漯河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乡风民俗、风土人情是如此熟悉,可以说是漯河的“活历史”“活地图”“活资料”。


点赞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辛勤耕耘之后的收获是丰硕的。乔聚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文艺创作至今,发表(演出)作品近千篇(部),获得省、国家级奖项上百个。他写的曲艺联唱《今朝花更艳》及庆祝建国30周年曲艺作品在央视播出。2004年,他写的电视短剧《三妮的故事》在央视12套播出。他写的河南坠子《小两口算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成英文在多国播出。他写的小戏《驾辕》获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银奖,他写的小戏《邻里之间》1983年参加河南省首届现代戏汇演并被上海戏剧学院选作教材。他作为原许昌地区的唯一代表,参加了1983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曲艺座谈会。他还应邀出席了1986年召开的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1987年召开的全国曲艺新作研讨会、2001年召开的世界反家暴论文研讨会。

小品《谢谢您》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乔聚坤作品的最大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是文学创作的宝库,他扎根沙澧沃土,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气息,有着关注凡人琐事、为普通市民立言的独特视角。他笔下的一个个人物似曾相识,一件件事情恍如亲历,一篇篇作品洋溢着泥土的芳香、弥漫着烟火的味道。他写出了沙澧大地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的作品时代特色鲜明,有着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和浓烈持久的家国情怀。凡是党和政府有大政方针向社会宣示,凡是普通百姓关心聚焦的热点问题,凡是人民群众需要他站出来鼓与呼、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时,他总能在第一时间用自己得心应手的文艺形式积极参与其中。他为反腐倡廉写戏曲小品《清风小店》;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写小品《“两城同创”漯河人》;为扶贫攻坚写小品《特殊家庭》;为志愿服务写小品《天桥义工》等。他讲述漯河好故事,传播沙澧正能量,唱响时代主旋律,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他的作品语言风趣幽默。乔聚坤认为,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文化,造就了中原人民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简洁、简明、简短的口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正是因为长年扎根基层,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正是因为长期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的作品大量使用群众语言,显示出在驾驭群众口语上的娴熟技巧。他的语言幽默、俏丽、风趣,朗朗上口,歇后语、俏皮话比比皆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音乐舞蹈快板《医疗扶贫花儿红》剧照

乔聚坤说,曲艺能够存在,是因为人民需要。“我已经70多岁了,我这辈子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学习曲艺、研究曲艺,曲艺一直伴随着我。我为曲艺出了力、流了汗,曲艺也成就了我,让我没有虚度生命。80多岁的袁隆平还在搞科研,90多岁的杨振宁仍在工作,跟他们相比,我还年轻。赶上这么好的时代,不干工作干啥?我要用全部心血为这片热土服务,为这片热土高歌。能一生都干自己喜欢的事业,用文艺为人民服务,我很快乐、很幸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