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文联网-漯河文艺网

  • 本日
  • 本周
  • 本月
热门文章

左手书法 右手国画——赵振刚的七十余载书画艺术之路

2020-4-2 16:20|查看: 6627|评论: 0

摘要: 左手书法 右手国画——赵振刚的七十余载书画艺术之路。

左手书法 右手国画

——赵振刚的七十余载书画艺术之路

左素丽

·赵振刚简介·

赵振刚漯河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特邀创作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曾任漯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漯河市书画院院长。书画作品先后收入《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丛书、《集行草字典》、《二十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古今名言警句书法艺术》、《中日书法交流汇观》等书。1981年获得澳大利亚国际书法比赛前50名,1993年获二十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国际文化交流荣誉奖。  

《江山如画》

阳台是赵振刚写字画画的地方。一方小小的天地,一片无垠的精神家园。他每日在这方天地里执笔播种,浇灌出书画艺术的葱茏秀木,开出一朵朵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在赵振刚专注书写作画的时候,连时光也停下脚步,欣赏艺术精灵在宣纸上舞蹈歌唱。

今年85岁的赵振刚浸淫书画已经70多年了。70多年的付出!70多年的探寻!他已是一个耄耋老人了,但他痴迷书画艺术的心却依然年轻,依然郁郁葱葱。

赵振刚1934年出生于漯河市,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书画。7岁时,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临写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等碑帖,临摹《芥子园》《三希堂》等画谱,从此临池不辍,日日研练。1947年,14岁的赵振刚从大华艺术学校门口路过,看到有人在门口售卖石膏像、画册,很感兴趣,就走过去欣赏。“小同学喜欢艺术吧?到我家里看看吧!我家里有很多石膏像和画册。”售卖石膏像和画册的阿姨亲切地对他说。这位阿姨是大华艺术学校校长的岳母。了解到赵振刚喜欢艺术,大华艺术学校的校长就让赵振刚到大华艺术学校上学。在大华艺术学校,赵振刚学习了书画艺术理论和书画创作知识,为今后研修书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菊东篱下》

1951年,赵振刚考入开封艺术师范音乐班。在开封艺术师范上学期间,他得到了谢瑞阶、梁冰潜、叶桐轩、王扶东等书画名家的指导,书画创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深厚的音乐修养使他的书画作品韵律感、节奏感强烈,顿挫、张弛、虚实、收放、密疏、轻重变化多端,成为“可视音乐”。1953年,赵振刚从开封艺术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郑州铁路局工作,在郑州铁路局工作二十多年。工作之余,他坚持习修书画。赵振刚志趣广泛,嗜书如命,文学、美学、史学、哲学等书籍无不涉猎。丰厚的学养赋予他的书画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情感和优雅的神韵,使他早早超越了单纯的书画技巧层面,把握住了文人画的精髓。1980年,他的书法作品走出国门,在澳大利亚国际书法比赛上获奖。

1982年,赵振刚带着自己创作的30多幅国画作品赴京拜访国画大师叶浅予、黄永玉,两位大师在指点的同时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评价。

书法作品

1987年,赵振刚回到家乡漯河,到市文联工作,后担任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市书画院院长,直至退休。在谈到对书画的热爱时,赵振刚说:“我每天都坚持习练,一日不写不画,就感觉虚度生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因为每天都在一点点进步,才会有数年后的大提升。”

左手书法,右手国画,书画艺术在赵振刚手中开出了清艳的花朵。赵振刚多次在国内、东南亚、澳大利亚举办作品展。赵振刚的作品先后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丛书、《二十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等。他的作品被江苏省抗日纪念馆、青海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孟津王铎纪念馆、许昌博物馆、西安大雁塔保管亭、开封翰圆碑林、云南曲靖碑林等收藏或刊石。

是流逝的时光留下的印记,是世界在脑海中洒下的投影,是心海绽放的洁白的浪花,是登峰远望时回归的记忆,是从远方传来的悠扬的歌声……在国画创作上,赵振刚主攻花鸟、人物,初学习古法,后追摹吴昌硕、齐白石等人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古雅清新、率真自然的风格。书画作品融入了他的思想、情感,积淀着他对生命诗意的演绎。

《春归图》

在传统的文人画中,大多流露出孤苦、茫然、空虚、悲凉等情绪,而赵振刚的花鸟,始于传统,独辟蹊径,将传统意境与当代情怀进行了微妙合成,作品洋溢着当代人的精神气质。

赵振刚笔下的牡丹,清新淋漓,流光溢彩,似唱如舞,千姿百态。红色,雍容华贵;黄色,圣洁吉祥;白色,清新爽朗……撷怀素之神韵,采白石之精华,传递出欢乐向上的气氛。画中牡丹,是他表达心境的绘画符号,是他的情感符号,也是时代的精神符号。著名书法家洪丕谟在欣赏了一幅他的《牡丹图》后赞叹不已,当即挥毫题款“似醒还带醉,欲笑还含颦,一种倾城色,十分谷雨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春天为主题,传递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清新明丽,表达了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他的作品《柳暗花明又一村》,牡丹粉嫩娇艳,披着春日明媚的阳光,纵情绽放;柳丝飘逸,两只小鸟在春风中轻盈舞蹈;饱满的美妙的春天呼之欲出,一串串关于春天的诗句溢出纸外,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他的一幅画作,春花娇艳,枝头上两只小鸟亲密相依,张扬着生命力,流淌着温暖,将欢快的情绪凝聚在花蕊里,将春天的美好定格在宣纸上。他在画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记下美好,忘却忧愁,过好生命的每一刻。”

   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道:“画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转移摹写是也。”赵振刚的作品,继承了这些传统,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大胆吸收西画焦点透视、写实造型技法,大胆采用西洋画光色处理手段,真正达到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是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赵振刚画荷,用墨色的变化表现荷叶层次的丰富,用粗线条、曲线条表现艺术的不重复性,用疾笔、淡墨衬托荷花的娇艳,用远近聚散呼应表现章法气韵,用红蜻蜓或鹭鸟表现荷塘宁静的天空,用半虚半实的荷叶表现写意的风格,使荷花色、形、韵之美跃然纸上。

书法作品

许是自小浸淫在翰林墨海之中的缘故,赵振刚表现出对水分的超人的操控能力,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清纯滋润的感觉。画面中的笔触,处处葳蕤着水墨的清香,虽然含水量极高,但痕迹充盈着力度,丝毫没有拖沓、轻飘、臃肿的状态,即便出现大片接连不断的色迹墨斑,其自然的渗透也绝不是漫无边际的散发,而是恰到好处的控制。他巧妙地控制和利用了挥洒过程的偶然效果,使水分在他的笔下起到了滋润墨色的作用,也使墨色的层次、笔痕的先后以及形态清晰可辨。这意味着他的艺术表达已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

观赵振刚的书法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便是美不胜收,章法美、布局美、结体美、线条美、墨色美,如天籁之音、田园诗韵、皓月当空、雨后青山、瑞雪初霁、清风徐来、丽人游春、文人雅集,其作品蕴含的内在美更令人心旷神怡,传统之气、文人骨气、横溢才气扑面而来。

赵振刚自幼遍临名家碑帖,从楷书练起,兼习魏碑、柳帖、张迁碑等诸家碑帖;草书以“二王”、张旭、怀素为宗,后涉黄慎、钟繇、孙过庭等晋、唐、明、清诸家,楷、行、草、隶、篆五体皆通,尤对行草情有独钟,得其精髓,无论章法布局、线条律动、整体造型还是笔墨驾驭,皆根植书法传统,又打上时代烙印。他的书法得“二王”的骨力和洒脱之美,结体当正则正,当奇则奇,将赵孟頫的厚重、颜真卿的大气与米芾的奇变灵动熔为一炉,精彩纷呈,常常出人意料;更需一提的是他的章法布局,疏密有致,宾主相宜,俯仰生情,参差错落,以楷入行,行中有草,生动别致,字里行间既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又充盈着一种典雅之美。书法评论家张自立这样评价赵振刚的书法:“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奇正多姿,潇洒奔放,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情之外。”

数十年来,赵振刚孜孜以求,毫不懈怠,师法传统,殚精竭虑。赵振刚常常感慨地说:“千百年来,国家多磨难,书画运不衰,树起了一座座中国书画艺术的丰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在书法创作上有所建树,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将书法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在师法传统、师古而化的同时,他的作品体兼众妙而又个性鲜明,亦行则行,亦草则草,不受书体局限。他把书法创作过程当作感情、情绪的宣泄过程,笔的疾徐、轻重、顿挫皆由情感驱使,或锥画沙,或屋漏痕,或折钗股,或古拙,或秀逸,或端雅,抒写胸臆,畅叙幽情,笔笔有源,字字有根,句句有新意,篇篇有风格。

赵振刚拥有丰富的诗词修养,许多名篇佳句他都倒背如流,有时兴之所至,便即景抒情,边吟边写,一幅情趣盎然的自作诗书法作品便完成了。光阴荏苒,几十年如白驹过隙。赵振刚从未停步,可以说是只争朝夕,呕心沥血地探索攀登,如今可谓人书俱老,功至化境。

《得此清幽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80多岁的赵振刚依然在书画园地里辛勤耕耘,佳作频出。2016年,他在珠海、漯河连续举办了父女书画展,展出100多幅他和两个女儿创作的书画作品。他自作的一首题画诗对他的艺术人生作了最好的诠释:“种菊七十载,画菊六十年。而今清虚日,依然爱西苑。”

赵振刚说:“每个人的人生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生体现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我把书画创作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希望能够不断登上新的高峰,为中华书画艺术的发扬光大尽心尽力,用心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书画人生。”

(注:本文写于2018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